繫上歷史記憶的黃絲帶
從林義雄禁語抗議回顧那個噤聲的年代

自林義雄4/22禁食行動開始引起的一連串反核行動,全台許多大學學生響應青年聯合陣線號召的「黃絲帶響應行動」,
在自己的學校裡繫上象徵反核的黃絲帶,成為校園內反核聲音的一景。
圖片來源:高師大性別所,青年聯合陣線提供。
編輯台報告
4月22日,林義雄以禁食反對興建核四,不僅使核能議題被高度討論,他絕食抗爭的畫面,也與解嚴前的臺灣影像相互重疊。
為了瞭解他,我們開始收集資料,回顧他的人生,我們看見林宅血案、美麗島雜誌社、1992年爭取總統直選公民運動。
今日,我們以報導者身份站在抗爭現場,記錄民主實踐的多元行動,也深受新聞自由所保護,但二三十年前的街頭,對我們來說卻如此陌生。
為什麼我們這個世代無感於上一代人對於林義雄絕食的憂慮憤慨?為什麼我們閱讀並不算長的臺灣史時,總是難以共感?
這一份專題,我們將藉由青年的視野,瞭解為什麼有人為林義雄感動,願意為他發聲。
也透過林義雄的人生,作為探尋臺灣過去白色恐怖歷史的路徑,以他身上遭逢的壓迫與傷痕,連結歷史課本中每一個模糊身影的真實處境。
這並非一份完整的白色恐怖報告書,但我們欲以這份專題化為一把鑰匙,開啟通往那個失落且失語年代的門。
同時,這份專題報導我們也參考許多國外案例,企圖以新形態的數位專輯方式呈現,藉由與零傳媒網頁工程師、設計師的協力,
我們一直在想像、實驗並形塑更有挑戰性的媒體形貌。
也盼讀者能不吝於給予我們任何建議,與我們並肩而行。
最後,能夠完成這份專題,我們十分感謝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鄭南榕基金會、施明德基金會、
慈林教育基金會、邱萬興先生、柯金源先生提供珍貴影像資料與建議。
藉由製作這份專題,我們也一點一點接近我們從未記憶的臺灣歷史,也在撞見郭雨新、陳文成、鄭南榕等名字時,重新與自己的人生脈絡對話。
專題企劃
陳貞樺、蔣宜婷
網頁工程
Kirby Wu
( 零傳媒 )
網頁設計
吳政達
 
編採團隊
陳貞樺、蔣宜婷、邱彥瑜、林邑軒
梁德珊、李映昕、吳震威
年輕世代的觀點
PART I



318佔領運動退場後,林義雄即將禁食的消息震撼了台灣社會,尤其是走過白色恐怖時代的上一代人,對此事焦慮不已
但是年輕一代的感受卻較為淡薄。林義雄是誰?他跟年輕人有何關係?如果青年世代想要重新認識林義雄,應該用什麼角度來看那段歷史?
我們邀請了五位年輕受訪者,請跟著他們,一起來認識林義雄。


柳林瑋
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人之一。
『生來就有民主的世代
更該去了解邁向民主的過程』
李柏璋
21歲,社運青年。
『沒瞭解那段歷史前,誰都不該先去批評林義雄』
林飛帆
26歲,社運青年。
『林義雄用寬容來處理悲傷』
張凱婷
臺大社會系大三,獨立樂團大象體操Bass手。
『林義雄喚起了我心裡信仰的正義』
苗博雅
26歲,臺大法律系畢業,廢除死刑推動聯盟法務主任。
『林義雄想保護的是全台灣人的生命』
採訪報導
/ 蔣宜婷

「你自己念的高中,你坐在那個地方,你就會想說,哇靠我的學校竟然就這樣被抄掉了。理由是學校裡面可能藏了汽油彈,而你根本不知道到底有沒有,警總就衝進來,把學校老師抄走…」回顧自己高一時為了編校刊,無意間翻到與228事件相關的校史,柳林瑋說,他一邊讀一邊起雞皮疙瘩。

坐在延平中學的教室裡,與相隔近70年的歷史產生連結,對當時才16歲的柳林瑋來說,是非常震撼的事。他在研讀校史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學校曾有段重要歷史。創校的朱昭陽、林獻堂等台籍菁英就是「那個時代的人」,他們懷抱辦學理想,後來卻面對政府強制停辦學校,讓他感動也感慨,也開始主動去瞭解那段歷史、閱讀相關書籍。

「我們20、30歲的這些人,生出來莫名其妙就有了民主,所以我們若不去回顧當初是怎麼取得民主的,那我們就會很容易失去戒心,讓它被拿走了。」柳林瑋認為,所有年輕人都應該去瞭解臺灣如何取得民主的過程,而要去認識那段歷史,就不能不談林義雄。

柳林瑋笑說,自己是林義雄的「迷弟」,林義雄對於政治的想象、長年堅守理想的人格,都讓他欽佩。他說,林義雄很早便認為政黨應由為了取得政權的人所組成,一個政黨不僅不該有黨員,更不需為了身為黨的忠貞黨員為榮。他說,林義雄的說法很符合他對政治的想像。「如果政治人物是我們的公僕的話,我們幹嘛去崇拜、信仰我們的公僕,我們應該信仰自己的理念,去監督自己的公僕。」他解釋。

他也表示,林義雄對事件皆反覆思辨、長期身體力行堅持理想,也未因握有權力而腐化,都在在見證林義雄「不要看我一時,要看我一生」的名言。柳林瑋說,能要求別人用一生去檢視自己並不容易。林義雄經歷林宅血案的傷痛與打壓,仍堅持數十年,政治人物有這樣的風骨,便是令他景仰的主要原因。

談到對林義雄4月22日起長達8天禁食行動的看法?作為一名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醫師,柳林瑋對這個問題停頓許久才緩緩回答,「任何一個人自殺,其實我都不會認同。但是我還是敬佩林義雄的選擇,他的理想沒有變,我相信人可以為了理想的偉大價值而死。」面對困難的倫理議題,他認為,為了強大的信念與不公義的政權對抗,以自己的肉身承載政府的顢頇與蠻幹,雖然令他於心不忍,但他仍支持林義雄為了自己深信的價值而行動。

走在前人為爭取民主自由所開闢的路途上,柳林瑋坦言,自己雖獲得許多啓發,卻遠不及他們偉大。2013年8月3日萬人凱道送仲丘晚會中,眾人舉起手機、形成一遍螢光海的場景,他的靈感便是來自朱昭陽在延平學院開學時所闡釋的精神,對柳林瑋而言,「給這混亂、昏昧的社會提供一線光明,我們要當荒野暗夜中的螢光」已從他16歲時瞻仰的精神,轉化成自己做運動的方式。

採訪報導
/ 蔣宜婷 

「你知道要一個男人,在他媽媽跟女兒被砍死的地方絕食,這不是開玩笑。」操著流利國罵而被網友稱為「人間自走機關槍」的李柏璋。談到林義雄時,他卻說得很緩慢。

李柏璋說,他成長在一個並不諱言談論政治的家庭。懂事以來,爸爸常對他訴說林義雄的故事。回想第一次看到林義雄在立法院前靜坐的新聞,李柏璋坦言,他也一度懷疑林義雄在炒新聞、操作議題,甚至是在為前途鋪路,「但是我真的去瞭解他以後,才發現我錯怪林義雄了。」

藉由自己查上網資料、詢問爸爸,李柏璋進一步得知林宅血案經過,也在關心核四議題上,與林義雄產生連結。他說,林義雄因為是美麗島事件中最不肯屈服的人,而承受苦難,但林義雄沒有畏懼退縮,也不去報復,而是一心一意為臺灣奉獻。李柏璋認為,沒有瞭解林義雄的理念、遭遇的事,理解其禁食所展現的決心,「都不應該先去批評林義雄這個人。」

聊到林義雄多次為核四議題苦行、再次絕食。李柏璋說,當他在義光教會外,繫上黃絲帶時,自己感慨很深,林義雄今年都已72歲,敢出來絕食,就是有一定覺悟,是真的想拿這條性命,換得更多人來對核四議題的重視。但看著一條生命凋零,李柏璋也難掩失落地說,「卻好像沒有辦法為他做些什麼,明明有那麼多人站出來了。」

他也表示,4月25日那天,群眾之所以在立委開會結束後用身軀阻擋立委座車,除了為督促政府改變核四政策,會利用這樣的手段,也是源於想要挽救林義雄生命的焦慮。

「我有時候真的為他覺得很不值得,他這輩子已經為臺灣奉獻太多了。」停頓許久,李柏璋再點起一根煙後緩緩地說。訪談這天,已是林義雄禁食第6天,遲至深夜,反核群眾仍在佔領忠孝西路靜坐抗議。

採訪報導
/ 李映昕、蔣宜婷

「410退場那天,我第一次見到林先生,他給了我一個擁抱,但什麼話都沒有說。我那時候很激動,因為你知道這個人在歷史上很重要,他很努力在做一些事情,而且就在你眼前。」林飛帆說。

太陽花學運退場當天,林飛帆在議場外,與靜坐聲援學生多天的林義雄見面。媒體報導林飛帆眼眶泛紅,後來林飛帆在臉書上自述,那是因為他早就知道林義雄即將禁食。

「以前沒有見過林先生,對他的印象都是想像出來的」,從小聽爸爸談論政治的林飛帆,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中,接觸到林義雄、鄭南榕等人的故事。但即使如此,在實際接觸這些人事物之前,他就跟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對於台灣民主發展的理解,總是隔著一層紗。

林飛帆在擔任成大零貳社社長時,曾參加過「人民作主」在台南的苦行,但沒有見到林義雄本人。他對「人民作主」的印象是「行動很素樸、很傳統,衣服還要紮進褲子裡」,而且全程要求禁語。林飛帆回憶,「人民作主」活動莊嚴性很高,但「這樣的方式離年輕人很遙遠」。對於林義雄為何採取這樣的苦行方式、想傳達什麼理念,他當時也充滿困惑。

318佔領國會運動期間,林飛帆得知了林義雄即將禁食的消息。林飛帆說,他雖然擔心林義雄的身體,卻也從黃國昌等人的轉述中,漸漸了解林義雄「非暴力抗爭」的理念。「他是一個很寬容的人,有點像是修道士,」林飛帆比喻,「即使心裡有很多悲傷,但不會用仇恨來處理悲傷」。

林飛帆說,林義雄的處事態度,就是他一貫的待人風格,即使對國政有所批評,卻不會罵人,而是用呼籲跟期許的方式來表達意見。「他寫給女兒的家書,為什麼叫做《只有香如故》?他覺得只要你有理想,理念是對的,不用把話講得很大聲,也可以說服別人,就像花香一樣」。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觸到林義雄,對年輕一代來說,林義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更遑論去了解他的想法。林飛帆直言,扭曲的歷史教育使得很多人「不理解林義雄,也不理解鄭南榕,更不了解台灣的民主化運動」。而318佔領國會運動雖然是偶發事件,卻成為一個觸發點,讓年輕人重新認識歷史。

「我有很多朋友,他們是第一次參與運動,受到很大的思想衝擊,開始去思考議題,」林飛帆也舉例,這次運動有許多公民團體一起參與,年輕一代藉此機會認識了更多團體,並了解他們在耕耘的議題;運動後期,也有不少人重新認識公投盟。學生退出議場已經月餘,林飛帆表示,他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運用318佔領行動後形成的社會動能,讓這種偶然的觸發慢慢常態化,促使更多人關心公共議題。

採訪報導
蔣宜婷、邱彥瑜、梁德珊 /

「我們家是藍的。我去參加學運,就會被我爸笑,他說你們都被民進黨操弄,連華光拆遷也是。我就會說你笑屁啊,我爸就會掛我電話,然後就會冷戰。」過去張凱婷在家從不開口談政治,直到上了高中,她才開始接觸台灣史,也慢慢拼湊出林義雄和鄭南榕的模糊輪廓。

回憶高中課程,張凱婷說,課本雖然會提到228或是美麗島事件,但都避談政治受害者。她指出,在這些事件的描述裡,好像沒有人參與其中一樣,學生難以對誰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張凱婷說:「像鄭南榕,高中的時候,我就聽過他,但就只是一個很模糊的台灣人 。」

「林宅血案是我對電影《牽阮的手》最有印象的ㄧ段,因為那是非常衝擊性的畫面。」藉由觀看這部電影,才讓張凱婷真正了解到林義雄背後的故事。片中大量動畫及史料畫面重現的歷史,一再對她產生衝擊。張凱婷說,當她看著林義雄的女兒、媽媽倒在地上、林義雄過往的照片,以及田秋瑾事後訪談重現現場,才讓她驚覺,林宅血案真實地發生在那個年代。

聊起林義雄以絕食表現停建核四的決心,張凱婷先是鬆了口氣說,「我覺得他不絕食了,很好。」她認為,林義雄以前也曾禁食、苦行過,本來就善於用身體表達理念,也抱持著願意死去的決心。對於這樣的意志,她不認為如媒體所言,是逼迫社會或政府妥協。

除了《牽阮的手》的啟發外,張凱婷認為就讀社會系,也給她很多機會閱讀理論,社會學也一直是她所深信及崇拜的價值。但她也坦言,念馬克思相關的理論書籍,卻讓她找不到當初自己相信的價值。林義雄的行動,卻重新喚起了張凱婷心裡信仰的正義。

「林義雄跟鄭南榕讓自己很痛,所以我只要提到他們就會很難過。因為我覺得那樣很殘忍,鄭南榕把自己關在裡面,而他的家人都在外面。」張凱婷提到樂團好友鄭宜農,曾經跟她說過,自己的母親曾擔任鄭南榕雜誌社的美術,自焚時鄭宜農的媽媽就在外面。張凱婷哽咽地說:「你能想像有一個你很親的人,跟你說,他之後要做這些事,那你要怎麼處理?」

對張凱婷來說,林義雄跟鄭南榕,就是沒必要講那麼多的人。「因為他們做的事情,就已經解釋了他們在想什麼。」

採訪報導
邱彥瑜、蔣宜婷 /

「一般人覺得,被害者通常蒼白、軟弱、無力,但林義雄反而用他的生命,做他覺得可以保護台灣的事情。他想要挽救全台灣的人,不分貴賤、職業、貧富,甚至不分善惡。他連馬英九、江宜樺這樣的人都想救。」苗博雅眼中的林義雄,即使經歷過慘痛的林宅血案,仍一視同仁地尊重所有生命的價值。

反核與廢死,看似無關的社會議題,卻同樣面對政府的強硬態度,也攸關著生命存亡的難題。正當反核群眾佔領忠孝西路遭驅離的隔天,法務部長羅瑩雪就宣布執行「民意高度支持」的死刑。苗博雅說,林義雄一以貫之的核心理念,就是反對國家暴力、主張和平抗爭。她認為,這跟反對死刑是一樣的,國家不應該使用暴力,對待所有的生命,「不論善惡,人就是人,不是怪獸、畜生,也沒有不值得活」。

在苗博雅眼中,雖然過往教育多將林義雄的事情抹去、噤聲,但林義雄長年來不為所動的反核立場,讓他在台灣政治人物中獨樹一格。「他認為這是對的,就會去做,憑著對公益的信念去做,而不是私人利益的算計」從媒體的報導,她看到林義雄多次用苦行和絕食表達堅定反核的意志。

當初聽到林義雄要禁食反核,苗博雅覺得相當不捨,她認為,不是任何1個人都能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林義雄更可能因為這個政府而死亡。「在台灣,還沒看過比自己一個人禁食更和平、更不干擾別人的抗議方式」苗博雅直言,許多人認為表達訴求必須和平理性,卻又批評林義雄以個人生命綁架政策,如此嚴格的標準,讓她忍不住問,到底有訴求時該怎麼表達,才能真正喚起社會大眾的意識?


年輕世代 / 其他人的觀點
絕食的老靈魂 - 林義雄
PART II
吳震威 / 整理報導
蔣宜婷 / 責任編輯

早年生平

  • 1941年8月24日出生於宜蘭縣五結鄉
  • 1964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系
  • 1966年以第一名成績通過律師高等考試,成為正式執業律師。
  • 1971年3月23日與宜蘭同鄉方素敏結婚。遂於年末長女林奐均出生。
  • 1973年與姚嘉文等人創辦「台北平民法律服務中心」。
  • 1974年雙胞胎亮均、亭均誕生。
圖為1976年1月6日,林義雄、姚嘉文以律師身份,為郭雨新向其對手林榮三提出「當選無效訴訟」。
原圖出自《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邱萬興先生提供。
1975
一場訴訟走入政治
1977
1979
美麗島事件
1980
二二八林宅血案
1984-1992
『看我一生』的宣言
從出獄到重返政壇
1994-1998
2000-2009
林義雄擔任省議員時期。翻攝自:《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
林義雄擔任省議員時為黨外候選人助選。 翻攝自:《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



1975年,前台灣省議會議員郭雨新參與第一選舉區(台北縣、宜蘭縣、基隆市)增額立法委員選舉,因為選區出現8萬張「廢票」而落選,也引起宜蘭市兩萬人上街抗議。競選失敗後,為郭打官司的姚嘉文與林義雄認為同選區的對手林榮三有明顯賄選行為,遂向法院提起林榮三當選無效訴訟。這是台灣選舉史上,第一次對選舉不公平提出法律訴訟的例子。雖然最後仍以敗訴收場,但這也成為林義雄投入政治活動的起點。
1977年,林義雄在宜蘭縣以第一高票當選第六屆台灣省議會議員。他也放棄律師業務,全心投入省議員工作。以犀利質詢風格著稱,林義雄屢次在議會中挑戰當時省主席林洋港,要求政府應將人民視為主人服侍,達到為民服務精神,他也強調應完善選舉制度,交還人民應有權利。然而,這樣衝撞體制的精神,卻也埋下日後被執政當局特別關注的伏筆。

1979年8月,《美麗島雜誌》正式創刊,網羅當時黨外人士以激進、批判的精神,追求言論自由、挑戰執政當局,林義雄也於當時擔任雜誌發行管理人。雜誌發行後引起廣大迴響,每期銷售量屢創新高,最高曾達到一期14萬冊的銷售量,卻也引來執政當局的關注。
圖為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內開會情形。影像提供:施明德基金會。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成員為核心的黨外人士,以世界人權日之由舉辦紀念會及遊行。組織群眾進行遊行示威,訴求民主自由,卻發生激烈的警民衝突。國民黨當時亦派軍警全面鎮壓,意圖利用此一事件,將黨外領袖與反對執政黨人士一網打盡。林義雄本人雖然並未參與遊行或是上台演說,僅應康寧祥之邀,趕至高雄向群眾致意。然而,12月13日的逮捕行動,警方並沒有放過林義雄,以其為《美麗島雜誌》五人小組成員的身分,涉嫌叛亂逮捕入獄,並服監於景美軍事看守所(現今的景美人權文化園區)。
圖為美麗島雜誌社員合影。
影像提供:施明德基金會。
林義雄一家人合影。圖片提供:慈林教育基金會。
《自由時代》雜誌44期1985年1月7日出刊,大篇幅報導林義雄參加其母親與女兒告別式。
資料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1980年2月28日,林義雄的母親及兩名雙胞胎女兒被殺害,長女林奐均則身中六刀,經送醫後,逃過一劫。血案至今尚未偵破,並留下諸多疑點。因為此案發生於敏感的時間點,大多數人認為當時國民黨有意藉此事殺雞儆猴、警告人民。然而,此事件的發生,並未使台灣人民因為懼怕而漠視,反而更積極關心政治;也引起國際人士對於美麗島相關事件的高度關注。

1980年3月18日美麗島大審,在美國為首的國際壓力下,除國際媒體報導外,政府甚至允許國內報紙刊載整起審訊過程。林義雄因家中血案,國民黨同意讓其交保出獄處理喪事,因此並未出席審訊。為母親與女兒尋覓墓地的過程中,跟監人員如影隨形,林義雄遭到重重阻撓,無法洽談到好的安葬地,家人遺體只能暫存於台北市立殯儀館。兩個月後,執政當局以林義雄遊山玩水,沒有認真處理喪事為由,再度拘捕林義雄。美麗島大審判決書中,林義雄被判十二年有期徒刑,並於1984年8月15日獲減刑假釋出獄。
圖片內容:1985年林義雄母親與女兒的追悼會中,林宅血案的哀傷仍舊,當時有兩千多名民眾前往拈香。
圖片提供:蔡明德。
1985年母親與女兒的出殯儀式上,林義雄在二結舊街上跪拜答謝。
圖片提供:蔡明德。
在林義雄二次入獄期間,因殯儀館冰櫃長達四年的租金與長女奐均的醫藥費,讓其妻方素敏想賣掉信義路的房子換取現金,但因為是凶宅,無人敢買。直到基督長老教會向全球教友募款,買下林宅改建為教會。1982年4月11日正式開設獻堂,取名為義光教會。
1984年假釋出獄後,林義雄與妻子方素敏便積極踏遍臺北近郊,尋找合適的墓地安葬母親與雙胞胎女兒。圖片翻攝自:《自由時代週刊》
1984年林義雄假釋出獄第一天。
圖片翻攝自:《自由時代週刊》
1984年林義雄假釋出獄後,外界都期待林義雄會以什麼樣的態度回敬執政當局。但他卻突然留下一句「不要看我一時,要看我一生」,遂至美國與家人團聚,並至哈佛大學進修公共行政學碩士學位,並遊學英國、日本,研究政府組織與政治運作。
1989年林義雄返台,儘管此時台灣民主面臨鉅變並不斷推進,民主進步黨也已成立,但他並未回歸政壇。
1991年,他創辦「慈林教育基金會」推廣並企圖培養有志於社會和政治改造的青年,提供一相互學習與思想、知識激盪的場所。
1992年4月19日爭取總統直選抗爭運動,林義雄與許信良在臺北車站與群眾喊話。圖片提供:柯金源
1992年,國民大會在中山樓召開臨時會,爭論是否要修憲以進行總統直選,但遲遲未有進展。林義雄堅決反對當時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所提之「總統委任直選」,遂以「總統直選」為訴求,發起公民運動,黃信介作為總指揮,號召十萬公民參加。遊行隊伍繞行台北市區後,占領車站前側的忠孝西路,期間長達六天五夜。 最後,警方出動鎮暴警察與憲兵隊驅離民眾,林義雄遭逮捕、黃信介被起訴,這場公民運動雖於當時畫下句點,卻也間接促成四年後的總統直選。
1992年4月19日爭取總統直選抗爭運動,群眾佔領忠孝西路與重慶南路口長達六天五夜。圖片提供:柯金源
1994年,政府決定興建核四廠,林義雄便於當時組織「核四公投促進會」,訴求核四興建與否應交由公投決定,並與反核志工發動「核四公投千里苦行」運動,花費三十五天,風雨無阻繞行台灣一圈,以平和、靜默卻積極的非武力抗爭模式表達訴求。
回到體制內追求改變,林義雄於1995年4月20日宣布角逐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黨內提名初選,發表「執政為民進黨的責任」參選聲明。然而,初選結果不敵彭明敏與許信良,未獲提名。但林義雄之後也更積極參與民進黨內決策與改變。
1998年6月,林義雄以拿下六成二選票,當選民進黨黨主席,並以「執政」為目標,積極與各民間團體交流。但當年底的北高市選舉卻不盡滿意,不僅陳水扁無法連任成功,立委席次也不及三分之一,林義雄一度請辭黨主席以示負責。但在黨內積極慰留下,林義雄才打消辭意。
2000年3月,林義雄以黨主席身分為陳水扁輔選,並在當時全民想改革的社會氛圍下,以39.3%的得票率競選成功,達到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政黨輪替。
此時的林義雄在成功達到執政與政黨輪替的政治高峰之時,推辭總統府內一職,並宣布不再連任黨主席。只接受擔任民進黨首席顧問,以不同的方式為民進黨執政提供建言。
2006年以公開信表示不再附屬任何政黨。
2009年因擔憂國民黨一黨獨大,遂替民進黨助選。

停建核四的理念堅持

2014年4月22日林義雄以停建核四為訴求,於義光教會展開長達八天的禁食。圖片提供:柯金源
2000年10月27日,時任行政院長的張俊雄公開發表停建核四的主張,卻引爆在野黨的不滿,並提出罷免總統。身為顧問的林義雄在第一時間跳出來表示,「即使人民不支持,也沒有必要妥協,沒有必要出賣靈魂。」向陳水扁總統表達堅持廢除核四的主張。但在高度政治壓力下,大法官做出解釋,認定停建核四有行政上的瑕疵。扁政府也只能選擇退讓,並於2001年2月14日,公開宣布核四恢復續建狀態。此舉讓林義雄辭去民進黨首席顧問一職,與反核團體走上街頭,並再度發起核四公投苦行。他以一年走遍台灣各地,也至行政院與總統府前靜坐,要求陳水扁兌現承諾推動公投。2002年9月21日,林義雄率領核四公投促進會,以「誠信立國」為號召,在立法院前絕食抗議,希望喚起民眾對於核四公投、國會席次減半等的關注。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掀起臺灣反核運動高潮,2013年3月與2014年3月都舉辦大型反核遊行。同時,林義雄為體現自我理念與民主監督價值,原本欲於2014年3月8日反核遊行後發表禁食聲明,但因為碰上318反黑箱服貿運動,直至4月15日才發表絕食聲明,他從4月22日起,以停建核四為訴求,於義光教會進行無限期禁食抗議行動,引起朝野兩黨、社會大眾對核四議題的高度關注。
在各方壓力下,馬政府於4月27日發表「核四停工」與「承諾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等聲明。4月30日,林義雄發表公開信表示,「核四既已決定停工,只要不再復工,那麼『停建核四』已不是議題」,並宣布停止禁食。
一種自由,兩種滋味
PART III



陳貞樺  整理報導
你想過,你擁有的自由,是前人胼手胝足換來的嗎? 現在的我們可以享有言論、出版以及集會自由,甚至大聲譴責掌握權位的人。但這些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情,20年前都還是被禁止的,甚至可能被責罰。「我是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鄭南榕1987的這句名言,被當時法律認定是「分裂國土」的叛亂罪。很難想像,20多年後的大腸花論壇上,「我是XXX,我主張台灣獨立」卻成為許多人當時上台發言必定會說的一句話。「對自由有多大的理解,你就有多大的自由。」我們必須要先知道台灣的自由之路一路走來有多麼艱困,才能體會現在擁有的自由多麼得來不易。

募資在現代已經非常普遍,只要有好的點子,就可以透過各式各樣的網路平台向群眾募資。在318反黑箱服貿運動期間,花了四天的時間,就在flying V上,成功募到紐約時報刊登全版廣告693萬的經費。網路上可募資的主題包羅萬象,從創業募資、報導計畫到公共事件,都可以透過募資成立。
flyingV為台灣最大的群眾募資網站,人們可在上面投稿專案獲取大眾贊助資金,目前成功案例已經超過180個。
資料來源:FlyingV官網

陳文成發生意外後,台灣同鄉在美國各地舉行追悼與示威。
資料來源:陳文成基金會

戒嚴時代,特定組織的募資捐款行為,往往會受到國民黨當局的監控。1979年美麗島雜誌創刊前期,人在美國的陳文成為支持美麗島雜誌,發起募款活動,並將雜誌文章翻譯成英文。1981年陳文成回台後遭警備總部約談,隔日被發現陳屍於台大校園,史稱陳文成事件。據陳文成基金會發表的 〈陳文成事件調查報告〉一文,陳文成友人康寧祥提及陳文成死前曾提及,自己一切的活動都被警總監視,包含募款行動以及演講。

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言論自由被視為民主政治的一大重要指標。現在的台灣人民,擁有比大多數華人世界國家較多的言論權。不管是現實或是網路世界,人人都可以發表自己對任何事件的看法。台灣言論開放的例子包含各電視台的政論節目,以及學運的大腸花論壇,人人可以透過call-in發表自己的意見。

由音地大帝主持的大腸花論壇,在學運期間人氣非常高,網路直播甚至多達幾萬人觀看。資料來源:截圖於網路

過去戒嚴時代,牆上常貼滿了各式防匪諜的文宣。
資料來源:李筱峰提供

戒嚴時期立法院通過《懲治叛亂條例》以及《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透過情治機關密切掌握人民的思想及行為。發表或參與當局認為涉及「叛亂」的人,就有可能被抓進看守所審問。1984年,鄭南榕為「爭取百分之百言論自由」創辦《自由時代系列週刊》,為了對抗警備總部的查禁沒收、新聞局的停刊處分,他當時登記了18張執照,被查禁或停刊時,便以不同名稱再次發行雜誌,輪流使用《發揚時代週刊》、《先鋒時代週刊》、《民主時代週刊》等名稱。然而鄭南榕因為在雜誌上登載「台灣共和國新憲法草案」,在當時沒有言論自由保障下,接到第一張涉嫌叛亂的法院傳票,1989年4月7日,鄭南榕拒絕被捕以自焚方式結束生命。

就《憲法》第11條的保障,發行刊物亦屬於言論自由範疇,屬於人民享有的自由。在1999年廢除《出版法》後,發行刊物不需經政府核准、核發登記證等。登載的內容也不需受到政府嚴格控管,可自由發行。除了校園意識刊物盛行外,也有許多過去的政治犯發表自傳,描述那段當時被禁聲的歷史,例如柯旗化的《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學生刊物《台大意識報》051期便以白色恐怖為題,對於當時的受害者、記者進行深入報導,也與台大學生會協辦影像展,同時探討當代轉型正義問題。圖片提供:台大意識報

柯旗化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因思想左傾而遭到逮捕。此書正是他於白色恐怖期間的自傳。 資料來源:《台灣監獄島:柯旗化回憶錄》

由於黨禁與報禁的影響,當時的黨外人士透過創辦雜誌的方式,變相發展組織,籌畫民主行動,而《美麗島》雜誌即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黨外雜誌之一。


《美麗島》雜誌創刊於1979年8月16日,網羅當時黨外精英,以黃信介為法定發行人,林義雄與姚嘉文出任發行管理人等職務。而這本雜誌創刊號即達到約10萬冊的銷量,到第四期甚至14萬冊的高銷量,為當時銷量最高的黨外雜誌,遂使執政當局無法漠視並採取行動。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於高雄市舉辦紀念世界人權日大會時,執政當局早已做好準備,在大會之後爆發警民衝突,引發「美麗島事件」。校園內的刊物也受審查制度限制言論尺度,1986年大學新聞社(簡稱大新社)報導「李文忠事件」並談及黨團介入校園普選,後來又南下彰化採訪鹿港反杜邦運動。受審時遭校內評審單位拒絕審理,發表後則被校方以「未依規定送審」為由,遭到停社一年、3名幹部被記過的處分。此事一出,大新社在台大校門口舉行自由之愛告別演講會,透過社團聯合宣言、傳單與聲明爭取校園內的言論與出版自由。

美麗島雜誌紙本一覽。資料來源:鳳凰網

《集會遊行法》長久以來被質疑是否違反憲法精神,與憲法第14條規定「人民有集會及結社自由」相互牴觸,也曾兩次被宣告部份違憲。司法院大法官於2014年提出《司法院釋字第718號解釋》,針對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應經過許可的部份,做出違憲判定。但隨著網路動員普遍化,「路過」一詞應運而生,諸如路過中正一分局事件等。法律對於緊急性及偶發性兩者的定義卻模糊不清,因此許多人仍認為此法的詮釋權仍掌握於國家機器裡。

司法院大法官於2014年,針對集遊法緊急性及偶發性集會遊行應經過許可的部份,做出違憲判定。資料來源:新聞E論壇

網路時代的號召力越來越強大,民眾上街爭取自身權益成為常態。
資料來源:新聞E論壇
1979年2月4日,黨外人士施明德、黃信介等人為聲援許信良,以拜年方式遊行。圖片提供:施明德基金會

戒嚴時期集會遊行是非常敏感的行為。為躲避政府當局的監視,許多有名的黨外人士,藉由婚喪喜慶活動來廣發帖子,名義上是參加節慶聚會,實為交流彼此想法的政治性聚會。例如施明德就曾經藉與前妻艾琳達的婚禮,廣邀各界人士參與;或是1979年2月4日,黨外人士施明德、黃信介等人為聲援許信良,但礙於當時不能自由上街頭遊行,便以拜年方式遊行,一群人舉著「恭賀新禧」布條從桃園火車站出發,一路發送傳單。

白色恐怖,黑暗時代
PART IV
林邑軒 (台灣大學社會所博士生) / 文
邱彥瑜 / 責任編輯
白色恐怖年代
戰後台灣的白色恐怖,一般以1949年5月19日戒嚴令發布為始,以1987年7月15日解嚴,或以1992年刑法100條的修正告終。1949年與1950年,國民黨把持的立法院分別通過了《懲治叛亂條例》與《動員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據此,情治單位得以任意限縮人民的言論自由,壓制任何反對國民黨政權的政治活動。從1950年代的中共地下組織案,到1960年代以來的台獨相關案件,任何站在國民黨政權對立面的政治主張,都是國家機器的敵人。除此之外,情治機構系統性地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逮捕、殺戮了許多無辜人民。根據現有的統計資料,白色恐怖期間有一萬六千多名的政治受難者,其中一千多人遭到槍決。每一筆數字背後,都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無數個煎熬悲痛的日子。
1949
 
基隆中學事件
1953
 
鹿窟事件
1954
 
高山族的白色風暴
1969
 
許席圖與青年自覺運動
1970
 
泰源監獄案
1977
 
中壢事件
1979
 
美麗島事件
1980
 
林宅血案
1981
 
陳文成事件
基隆中學事件
1949
二二八事件後的台灣,瀰漫著恐怖消沈的氣息。然而,目睹國民黨政權殘忍作為的青年志士,紛紛投身於更為激進的改造運動。一條名為地下革命的新戰線,悄悄在島嶼各處蔓延滋生。台籍的中國共產黨員蔡孝乾、張志忠等人,擔負起中共「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發展工作。短短數年之間,地下組織吸納了日治時代的社會運動者與新一代的台灣青年。時任基隆中學校長的客家人鍾浩東,領導了基隆地區的地下活動。校園內的許多老師、學生,也加入了鍾校長的反抗隊伍。1949年8月起,鍾浩東等人陸續被捕。最後,共有九位教師遭到槍決,多位學生判處感訓與有期徒刑。基隆中學事件,預告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到來。

王春長提供,台灣游藝數位複製 資料來源:白色恐怖受難者故事網站 http://2009story.blogspot.tw/2009/02/1.html
基隆中學高中第一屆畢業照。前排左起:鄭溪北、李旺輝、方弢、鍾浩東、(姓名不詳)、張國雄、(姓名不詳)、藍明谷。中排右二為王春長。
鹿窟事件
1953
台北石碇、汐止交界的鹿窟、白雲山區,位於台北市區東南角,群山環繞,山徑複雜。二二八事件後,台北地區參與抗爭的中共地下黨員,透過老家在鹿窟的陳春慶的引介,陸續上山躲藏。當地的居民,並不排斥來自城市的陌生人。相反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他們逐漸成為地下組織的協力者與成員。村長、鄉公所職員、地方角頭,一般的農民、礦工,紛紛參與其中。1949年9月,上級幹部決議,將鹿窟指定為台灣北部的武裝基地。鹿窟基地的保密工作非常健全,1950年開始的肅清,並未發現此一據點。直到1952年12月,官方才知悉鹿窟基地的存在,隨即發動上萬名軍警包圍山區,大肆搜捕相關人員。共計有35人遭到槍決,98人判處有期徒刑,上百人自首自新。經此打擊,鹿窟、玉桂嶺等村落,幾乎全村散離。
鹿窟事件判決書。資料來源: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高山族的白色風暴
1954
吾雍.雅達烏猶卡那,鄒族人,漢名高一生,阿里山鄉鄉長;巴斯勇‧優路拿納,鄒族人,漢名湯守仁,嘉義縣參議員;樂信.瓦旦,泰雅族人,漢名林瑞昌,台灣省參議員,他們是阿里山鄒族與桃園角板山泰雅族的部落菁英。1950年前後,由日治時代社會運動者簡吉所領導,隸屬於於台灣省工作委員會的「山地工作委員會」,在高山部落尋求可靠的盟友。當時,中共的少數民族自治政策,與部落尋求原住民自決自治的關懷不謀而合,雙方建立了相當程度的結盟關係。因此,1950年代的阿里山,遂成為北部地下黨員南下躲避的重要據點之一。1952年,部落菁英與部分山地青年陸續被捕,三人於1954年4月17日槍決。往後的原住民部落,未再形成跨部落的政治力量。一直要等到三十多年後,台灣的原住民運動,才重新喚醒這個早已夭折的自決之夢。
1951年高一生、樂信·瓦旦與湯守仁於阿里山賓館。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高一生被槍決前照片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許席圖與青年自覺運動
1969
1963年,在台大就讀的美籍留學生狄仁華撰寫的〈人情味與公德心〉一文,刊載在中央日報上,激起了青年學生反省社會風氣的浪潮。以台大為發動點,「青年自覺運動」漸次擴展到大專院校與各級中學。青年學生實踐各種社會服務,身體力行改造社會。來自雲林北港的許席圖,就讀政大法律系期間,曾擔任政大代聯會的總幹事,1966年當選「青年自覺運動推行會」主席,不久後即畢業服役。退役後的許席圖,為籌措自覺會的經費,成立了「統一事業基金會」來募資。與此同時,救國團亦透過管道,希望自覺會能停止運作。1969年2月,國民黨逮捕許席圖等人。許席圖遭受劇烈刑求後精神失常,1977年轉送往花蓮玉里療養院至今。
許席圖1969年被捕,因為刑求精神不穩定的關係,被送至精神病院至今。
黃憲東/提供
青年自覺運動的判決書內容。
資料來源: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
泰源監獄案
1970
位於台東東河山上的泰源監獄,自1962年起,開始關押來自綠島新生訓導處、新店安坑軍人監獄、台北軍法的政治犯。除了1950年代中共地下組織案件的受刑人,1960年代興起的台獨案件政治犯,也加入了政治犯的大家庭。
然而,從台北軍法處看守所移送至泰源的鄭金河等人,正在醞釀一場熾熱的風暴。1966年開始,他們在獄中秘密籌劃武裝革命,企圖推翻國民黨政權。泰源事件後,國民政府在綠島建造「綠洲山莊」,將泰源事件的政治犯移到綠洲山莊。
圖為綠洲山莊現況。
攝影/曹欽榮
泰源事件判決書內容。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1970年2月8日,鄭金河等人取刀起事,刺傷了帶領衛兵交班的士官長。但因老士官長的呼救而失敗。一行6人棄械逃亡,逃往台東山區,十數日後全數被捕。3個月後,鄭金河等五人遭到槍決。
中壢事件
1977
中壢事件的主角,是自幼即以當總統為終身志願的許信良,他是國民黨極力栽培的青年領袖。1969年從英國留學歸來後,許信良加入《大學雜誌》的行列,開始批評時政。儘管如此,他仍獲得國民黨的提名,並順利當選1973年的台灣省議員。
1977年,許信良批評國民黨的火力大開,除出版書籍外,更自行參選桃園縣長。11月19日,桃園縣長投票日當天,憤怒的群眾包圍中壢分局,群眾與警方爆發激烈衝突,抗議中壢國小投開票所監選主任的做票行為。
圖為當年包圍中壢分局的消息傳開後,各鄉鎮民眾開始聚集至此。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中壢事件的抗爭,迫使桃園縣所有投開票所重新開票,許信良以九萬票之差,大勝國民黨提名的歐憲瑜。這是自1947年的228事件以來,首次的大規模群眾示威活動。此舉提振了黨外人士的士氣,也稍稍遏止了做票歪風。2年後,許信良參與了聲援余登發的遊行遭到「休職」,美麗島事件期間,人在國外的他,從此成為海外黑名單人士,直到1989年才偷渡回台灣。
圖為當時中壢分局外4、50名員警圍著半圓封鎖阻隔民眾的畫面。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美麗島事件
1979
1960年代以來,參與選舉是黨外人士挑戰國民黨政權僅存的合法管道。選舉期間官方所容許的言論尺度,也較平時寬鬆許多,這是雙方長年對壘摩擦後的默契。但是,1978年12月,美國釋出即將與中華民國斷交的訊息,總統蔣經國宣布暫時停止一切選舉活動,此舉引發黨外人士不滿。

右圖為《美麗島》雜誌創刊號,於1979年8月24日發行,第三期發行量即衝破9萬本。
資料來源:鳳凰網


隨後黨外運動領袖余登發被捕,黨外人士在高雄橋頭遊行聲援,進一步升高了雙方對峙的緊張情勢。1979年5月創刊的《美麗島》雜誌,統合了不同路線的黨外人士,此後,美麗島雜誌的相關活動,不斷遭受暴力攻擊與威脅恐嚇。
圖為1979年11月29日,《美麗島》高雄服務處6日被攻擊後再次被砸毀,服務處在外牆上掛上布條表示抗議。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1979年12月10日,美麗島雜誌社預計發起遊行,官方當局從前一日即展開封鎖。遊行當天,鎮暴部隊採取強硬手段,警民發生多起衝突。事後,當局開始搜捕黨外人士,並在隔年3月18日展開審判。並以叛亂罪、意圖顛覆政府為由,將施明德判處無期徒刑,其餘人士判處12至14年有期徒刑。
圖為1979年9月28日,《美麗島》雜誌發行人黃信介於高雄服務處成立茶會上致辭。原圖出自《綠色年代—台灣民主運動25年》, 陳博文先生提供。
圖片為美麗島大審(1980.3.18 於警備總部軍法處看守所第一法庭)
由左至右:張俊宏、黃信介、陳菊、姚嘉文、施明德、呂秀蓮、林弘宣(林義雄保外奔喪延審,故不在照片中)
資料來源:施明德基金會
林宅血案
1980
出身宜蘭五結工人家庭的林義雄,早年是一名為扶助貧民弱勢的律師。然而,1975年,宜蘭黨外前輩郭雨新的選舉訴訟,開啟了林義雄的政治生涯。1977年,林義雄以第一高票當選台灣省議員。認真犀利問政的他,很快成為受人矚目的黨外人士。1979年世界人權日的大遊行,林義雄並未參與其中,卻仍遭逮捕。林義雄等人被捕後,為監控黨外人士的動態,特務機構仍舊全天候地監控林義雄等人的住家。豈料,隔年1980年的2月28日,林妻方素敏前往新店安坑軍人監獄探監時,兇手闖入林義雄台北市信義路的住處,持刀殺害了林母林游阿妹及雙胞胎女兒亮均、亭均,身中六刀的長女奐均,急救後逃過死劫。當時國民黨政權暗示兇手為台獨份子或中共人士,並循此方向偵辦。大多數人仍認為,此為國民黨主導之兇殺案,意在殺雞儆猴,恫嚇黨外人士。至今,林宅血案已成歷史懸案。

《自由時代》雜誌44期1985年1月7日出刊,當時林宅血案已屆四年而尚未偵破,其中亦大篇幅報導林義雄參加其母親與女兒告別式。
資料提供:鄭南榕基金會。
陳文成事件
1981
出生於1950年 ,求學過程一帆風順的陳文成,自台大數學系畢業後,1975年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攻讀統計學博士,三年後取得學位,在卡內基美隆大學統計系擔任助理教授。當時台灣一波又一波追求民主化的反對運動,也撼動遠在海外的陳文成。因此,陳文成參與編寫全美台灣同鄉會《安雅堡鄉訊》,更創立「民主推動基金」,替美麗島雜誌募款。但這些行為,卻也被在海外領取國民黨酬勞的職業學生所掌握。
1981年5月,陳文成返台時,即兩度遭到警備總部約談,更於7月2日第2次約談後行蹤成謎,隔日早晨被發現陳屍於台大校園。官方說法多定調自殺或是意外死亡,監察院調查報告認為自殺可能極小,可能是意外墜樓。但卡內基美隆校長塞爾特找來美國退休法醫魏契「檢視」屍體(因不被允許稱為驗屍),返美後魏契發表聲明,認為陳文成死於他殺。因疑點甚多,後來舉行多次陳文成死因公聽會,監察院也再次調查、並要求檢警重啟偵查,但不了了之。塞爾特更在陳文成過世後,奔波美國國會要求嚴禁國民黨散佈於美國校園的職業學生,恣意押人問案的情治機構也引起國際高度關注。

陳文成先生一家人。資料來源:陳文成基金會